交城县林业局 关于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合优化方案
发布时间:2025-08-02 16:43:28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合优化方案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现有整合优化预案基础上,对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进一步整合优化。

  根据《关于建立西山等四十一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林造批字[1992]200号)文件,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与国营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原隶属关系、山林权属和经营范围不变。批复中林场名称为山西省交城县石壁林场。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准予交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改变经营范围的行政许可决定》(林场许准[2011]956号)文件,准予交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改变经营范围,经营面积由林造批字[1992]200号确定的15333.33公顷变更为16741.05公顷。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东南部307国道北侧,属吕梁山脉,孝文山东南端的云梦山下,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31″---112°10′15″,北纬37°29′42″---37°35′53″。森林公园东西长27.4km,南北宽14.1km,东北与岭底乡相连,东南与307国道相隔,南至西南边界与文水县相接,西与会立乡相连,北与水峪镇相连。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水源涵养功能、自然景观与地质遗迹及文化遗产等。

  公园内分布有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类型丰富,包括油松、辽东栎、白桦等原生树种,是黄土高原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植物:保护区内有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如野生黄芪、党参等药用植物,以及兰科植物等。

  动物:栖息有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原麝、黑鹳等濒危物种,以及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

  公园内溪流、瀑布众多,是文峪河等河流的重要水源地,对维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独特的山地地貌、岩溶景观(如溶洞)和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公园及周边区域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包括古栈道、寺庙遗址(如玄中寺)等,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管理并重。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吕梁山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部边缘,境内总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体为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东翼中部。公园所在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系吕梁山脉隆起中段东侧,太原断陷盆地西北边,山多川少,最高海拔1750m,最低海拔为783m,相对高差967m,从太古代到20世纪,地壳多次运动,应力场的不同作用,形成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主要褶皱构造有:东部寨上-西岭大向斜,王文-古洞道向斜,鲁沿向斜,北塔-双龙向斜,长树山倾转向斜等。公园境内出露地层主要包括:古生界的寒武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等,岭脊宽展起伏,并有1米厚的风化残积物。交城山森林公园的地貌复杂,中东部地貌属于洪积倾斜平原,西北部属于山间基岩谷地和中山地区。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气候。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90.5h,日照率58%;年平均气温10.2℃,1月份温度最低,平均为-5.8℃,历年极端最低-24.2℃,5、6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气温37.3℃,极端最高37.3℃;降水多集中在6-9月,年最少降水量为321.3mm,最大降水量877.2mm,平均为580.1mm;年蒸发量最低为1438.1mm,最高为1903mm,平均为1660.8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上旬,终霜期在翌年3月下旬,无霜期一般189-250d,最大冻土深度为113cm;年平均风速为1.3m/s。

  森林公园所在区土壤以褐土为主,其次是石质土、黄土、棕壤、及少量潮土、粗骨土、草甸土。分布海拔780-1750m,于石质山地各种母岩风化物质上、丘陵地区第四纪黄土母质上。母岩由太古界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成土母质多为残积坡积物,土层厚度一般为0-30cm。

  森林公园所在区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境内河流众多,主要包括文峪河、磁窑河、瓦窑河,三道川、西冶川为文峪河的支流。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文峪河,流域范围分布于县域中西部广大山区,县域东部水系属磁窑河流域。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暖温带半湿润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变化较大,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群落复杂多样。公园内共有野生植物69科210属300种。森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常见树种包括油松、华北落叶松、白桦、栎类等。并且公园内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如黄芪、党参等药用植物,以及兰科植物。

  林木繁茂,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公园内共有鱼类1目3科13种;陆生脊椎动物23目49科92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5种,爬行类2目4科6种,鸟类15目36科69种,哺乳动物5目7科1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褐马鸡、黑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雀鹰、白尾鹞、红隼、纵纹腹小鴞4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普通夜鹰、星头啄木鸟、牛头伯劳、黑枕黄鹂、池鹭、金眶鸻、蓝翡翠、东北刺猬等8种。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社区以传统农耕与生态旅游为主要生计,居民多分布于山麓地带,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典型山区聚落。公园范围内现有3个乡镇,分别为:天宁镇、洪相镇和西社镇,共计26个行政村,其中居民点在交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有12个行政村。

  人口与经济:社区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部分居民从事林下经济(如中药材采集)或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民宿、餐饮等生态旅游服务业,经济结构逐步向绿色产业转型。

  文化特色:保留吕梁山区传统民俗,如社火、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村落依托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如古寺庙、革命遗址)发展文旅融合项目。

  社区参与保护:通过生态护林员岗位设置、环保宣传等方式引导居民参与森林管护,但部分区域仍存在放牧、采伐等传统生计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需加强可持续替代生计的推广。

  发展挑战: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相对薄弱,旅游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未来需在生态保护前提下,推动社区共建共享,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

  根据《关于建立西山等四十一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林造批字[1992]200号)文件,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国营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原隶属关系、山林权属和经营范围不变。

  根据《关于组建交城国有林场等事项的通知》(吕编办字[2016]121号)文件,撤销交城县青沿林场、交城县石壁林场,组建交城县国有林场,为交城县林业局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1993年,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山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编制完成,因诸多原因,总体规划未上报国家林业局,未取得批复。

  2019年,由山西沃成生态环境研究所编制《山西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8)》。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山西交城山等2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批复》(林场发[2019]43号)文件,同意《山西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8)》。

  地文景观: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文资源丰富,境内山多川少,沟谷纵横,自然景观优美,有卦山、石壁山。

  水文景观:水文景观独特,其中河流景观有文峪河、磁窑河、瓦窑河、三道川、西冶川,水库景观有文峪河水库、石家庄水库、瓦窑水库,瀑布景观有玄虹瀑布、上天梯瀑布、浆水泉。

  植物资源: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暖温带半湿润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变化较大,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群落复杂多样。公园内共有野生植物69科210属300种。植物种群依海拔分层分布明显,根据《中国植被》和《山西植被》的自然植被分类系统,结合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组成和分布的实际情况,生物群落类型可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草丛、水生植物和栽培植被6个植被型。

  动物资源: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木繁茂,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共有鱼类1目3科13种;陆生脊椎动物23目49科92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5种,爬行类2目4科6种,鸟类15目36科69种,哺乳动物5目7科1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褐马鸡、黑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雀鹰、白尾鹞、红隼、纵纹腹小鴞4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普通夜鹰、星头啄木鸟、牛头伯劳、黑枕黄鹂、池鹭、金眶鸻、蓝翡翠、东北刺猬等8种。

  古树名木景观: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古树名木较多,满山苍劲古柏茂密成林,柏香幽幽、符声飒飒、树根钻岩拘石,树干挺拔扭曲,可谓千姿百态。清代曾有人将“黄山飞松,云栖之竹、卦山之柏”并称为华夏树木奇观。著名的有绣球柏、龙爪柏、七星柏、牛头柏、文武柏,连根柏等。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在保护与管理中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申报成立及经营范围调整时,将部分建制城镇、永久基本农田、稳定耕地、矿业权与项目设施用地划入森林公园范围,造成了保护、 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传统生计冲突:周边社区依赖放牧、采药、伐木等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可能对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

  旅游开发压力: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垃圾污染、植被踩踏、野生动物干扰等问题,需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执法能力有限:护林员队伍规模不足,巡护范围广,难以全面监管盗猎、非法采挖等行为。

  分区管理执行不严: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人为活动越界现象。

  栖息地破碎化:道路建设、旅游设施扩建可能割裂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影响物种(如褐马鸡、金钱豹)的生存与扩散。

  外来物种入侵:部分区域可能受外来植物(如紫茎泽兰)入侵,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底调查不充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尚未完全掌握,影响精准保护措施的制定。

  长期监测体系薄弱:缺乏系统的生态监测数据,难以及时评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经费有限:生态修复、巡护设备更新、社区补偿等资金缺口较大,制约保护成效。

  科技手段应用不足:如遥感监测、AI识别等现代技术应用较少,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极端天气(如干旱、暴雨)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部分物种的生存面临挑战。

  本次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矢量数据由吕梁市自然资源局提供,下发面积10775.9809公顷,结合交城县自然资源局《关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建议函》(交自然资函(2025)151号)对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整合优化。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本次下发面积10775.9809公顷,本次整合优化后面积调入面积55.41公顷,调出面积1129.3517公顷,最终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为9702.0392公顷。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共下发39个永农占比超过90%的“天窗”,面积55.41公顷全部回填自然保护地。

  交城县人民政府组织涉及相关单位及部门进行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合优化方案。